登陆热线邮箱 设为首页

热消息:“集中供冷”背后的秘密:谁才是最大的受益方?

2022-07-21 09:53:40来源:中财网栏目:产经

“并没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不同”,济南龙湖奥体天街的一家商户说,今年夏天的空调和往年差不多,制冷效果好像还比去年强些。

实际上,这些空调背后的冷源已经和往年不一样了。济南中央商务区(CBD)从今年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模式,目前已覆盖了片区内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公建用户近21万平方米。整个项目采用同一套市政管网,冬天供暖、夏季供冷。

不过,这些集中供冷区域并不是有些报道中说的“不开空调也能室内达到26度”。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首跃对新浪财经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不是没有空调,是把热源冷源集约化了,空调都是有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济南龙湖奥体天街某商户的空调控制面板)供冷半径要求更高,不是完全可复制“相当于是制出冷水或者冷气介质,然后通过中央空调输送,达到各楼层温度调节的作用。”中国制冷学会科普部主任李晋灏这样解释集中供冷的原理。

“可以把集中供冷理解为其实在运行空调,但只不过空调里的冷气是集中供的,”他表示,制冷也是能耗大户,集中供冷比每个楼开压缩机制冷相对更加节能。

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能投集团山东睿冠电能热力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崔玥介绍,夏季集中供冷与冬季集中供热使用同一套输配管网,只是切换到冷源,把7摄氏度左右的冷冻水作为冷媒输送到与冬季供暖的换热站在同一位置的换冷站。通过冷的交换原理置换出7摄氏度至9摄氏度左右的冷冻水,进到用户的末端风盘系统,满足夏季制冷需求。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首跃回顾和盘点了一下国内的区域能源项目。“从早期项目到现在,专委会统计国内大概有700个这样的项目,平均规模在80万到100万左右,实际上现在大概有8亿平米左右的项目在做,其中约有4亿平米是在运的。”

早在2003年,广州大学城就采用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方案,实行区域集中供冷,整个大学城只需建立几个冷站,统一制备空调冷冻水,不需要在教学楼、宿舍、食堂重复建设供冷系统。2004年,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投用,成为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2005年8月,北京的中关村广场冷站投用。当时报道称,广场内的家乐福中关村店、中关村广场地下空间、中关村金融中心、利德国际大厦等区域建筑群的用电总负荷将为此减少一半。当时的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用电高峰期,项目完全靠所蓄冷量供冷,对电力负荷的移峰填谷效果明显。

这些项目的冷站采用的都是“冰蓄冷”技术,在夜间用电低谷制冷,将建筑物空调所需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到了白天用电高峰,把制冷主机关掉,靠融冰来供冷降温。除了能降低用电负荷外,冷站采用的区域供冷方式,还可以让单体建筑不用自建冷站,消除制冷设备产生的噪声、振动和水雾等。

这一技术路线到现在仍然被广泛采用,济南能投集团也正在进行冰蓄冷系统的升级。

“中关村项目本来是两期,计划供冷面积140万平米,一期60万,二期80万,后来一期只做了40万,二期就没建。”白首跃这样说。

当时这些项目的效益并不是很理想。白首跃坦言,以前很多人都说广州大学城项目的效益不好,但这个项目现在效益很好,主要是因为前期项目入住率低。“大项目本身就带来这样的问题,把超算中心等放在那以后,现在很好。”

“第一个维度是项目本身的维度,第二个维度是投资主体的维度,第三个维度是时间概念的维度,第四个维度是地方政府的政策维度,”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首跃认为,区域能源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和不同企业不同成长性有关。“有的未来是可持续的,比如现在建完了入住率不高,5年或10年以后入住率满了,收益会很好。”

但他也谈到,冬天供热的温差大,夏天供冷的温差小,因此供热可以较长距离,比如20公里都没问题,但供冷半径要求更高,“比如说2公里或者2.5公里就是极限,其实很多细节上不是完全可复制。”

用户“混搭”更有意义,地方政府受益最多?

“国内现在单体楼宇节能其实已经做到接近极致了,提升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未来的节能要靠系统性节能。”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首跃认为,集约的效率提升了,这是未来的方向。

但他也表示,虽然这肯定是未来大趋势,但在过渡阶段也很难。“以前更多关心设计怎么走,其实未来一定是通过后期运营节能才会实现效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行业可持续。”

白首跃谈到,“现在有一个误区,大家一说就讲技术,技术层面是很重要,但实际上按照现在的发展,技术其实不是决策的核心,商业模式和机制是核心”。

7月以来,国内高温天气反复来袭,部分地区已经追平百年最高气温纪录。高温大作战,全靠空调续命。很多人关心集中供冷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扩展到住宅,白首跃对此的看法是肯定的。

“把不同用能需求的用户放在一起才有意义,如果都是一种,其实就没啥意义了,因为不能错时错峰。”他特别谈到,过去的商业逻辑认为,住宅用能比较低,集中不了,就不去供住宅,但另一个层面看,住宅和公建的使用率不一样,住宅可能大部分晚上使用,公共建筑可能白天使用,其实两者可以错峰,放在一起比较好。

白首跃还谈到,区域能源未来一个特别大的应用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其实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核心问题是市政设施的配套不够,电不够,冷不够,热不够。通过区域集中供应把整个市政设施存量盘活后,实际上有些市政设施不用再去增加,或者是微增加就可以,这是未来解决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问题。”

“比如,三个人,每人每天最多用1瓶矿泉水,为了保证供应,至少需要准备3瓶矿泉水,但实际上,可能甲是1号用1瓶,乙是5号用1瓶,丙可能是15号用,统筹以后,其实有2瓶水就够了。”他举了这样的例子。

做集中供冷,北方很多地方都有供热管网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在南方做集中供冷,需要从头开始投资,是不是很不划算?

白首跃认为,对于用户来说其实要算综合成本的,不能点对点的算账。“做集中能源站以后,比原来土地面积节约了很多。”“比如,节约了100平米的机房面积,像北上广深1平米土地成本可能都需要两三万块钱,节约了100平米就节约两三百万了。实际上好多用户不会算这个成本,只觉得那个地方多花钱了。”

“在双碳背景下,好多事是不可落地的,基本上都是完全靠政府补贴的,但它是可落地的。”他透露,现在北京的新机场,通州副中心丽泽都在做区域能源项目。

“区域能源实际上是系统路径,周期会很长,横琴项目前后10年了,前海项目前后也8、9年了,广州大学城项目是5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白首跃认为,在这种体系下,周期长,涉及的部门多,涉及到多种利益主体,“实际上最大的受益方是地方政府。”

标签: 中国建筑 城市更新

资讯阅读

NEWS

精彩推送

marvell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