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热线邮箱 设为首页

思政课“搬”进博物馆 与文博资源如何双向奔赴?

2024-11-27 14:39:21来源:中国教育报栏目:产经

日前,内蒙古博物院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与10家共建院校共同打造“欢乐大课堂”“综合实践课”“相约周末”等一系列博物馆课程,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无独有偶,近年来,多地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对接,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建设“大思政课”,博物馆与学校如何“双向奔赴”?如何让文博资源与学校思政课产生“1+1>2”的效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实需要

文博资源助力思政教育

近日,上海科技馆重点打造“一平米博物馆”教育品牌,为14所中小学开展多样化主题展览;武汉革命博物馆精心策划“我在红巷讲党史”品牌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山西大学在图书馆展出实景复原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及28种中国珍品碑帖复制品……多地已有不同类型博物馆陆续对学生开放,文博资源与“大思政课”双向融合正掀起热潮。

在山西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天怀看来,博物馆文博资源走入学校,能助力开展思政教育。“丰富的资源、生动的教材、灵活的教法能够让学生积累知识,收获方法的探寻、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更多的成长。”

博物院有资源,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有需求,如何结合好?

在长治学院党委书记曹景川看来,利用博物馆的文博资源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提升二者结合质量,学校应当积极引展览、场馆资源入校,不断更新内容,激活文物历史密码,将场馆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

深化合作

馆校开发利用教育资源

“对博物馆而言,深化馆校合作的关键在于从教育视角出发做好资源的开发、梳理和重构。”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杨昌义说,开发利用博物馆思政资源要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出发,既要符合思政教育的规律,又要契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在山西省教科院思政教研员吴丽看来,博物馆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提供适宜的文博资源,让学校能充分利用。“以时间脉络、地域特点为依据,深入梳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与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联动,发挥出文物资源的深层次教育意义。”

作为“大思政课”主阵地,学校如何有效转化博物馆提供的文博资源?杨昌义认为:“学校应将博物馆思政教育资源进行转化整合,发挥学校教育教学优势,促进专业学科内容与馆藏文物资源精准融合、创新重组,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学生对馆藏文物的学习不能仅是走马观花。山西工商学院校长牛三平认为,博物馆“大思政课”可以采用沉浸式教学法,通过实物观摩、场馆体验,丰富学生认知;也可加入技术化手段,针对特定主题文博资源,用线上互动方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文物藏品、展览“走”进校园和课堂。

持续运行

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

学校与博物馆联手开展“大思政课”正成为热潮,如何推动这类馆校合作行稳致远?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表示,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当然整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博物馆对中小学的教育供给亟待常态化、对等化。

常态化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科学的政策引导。福建省近日发布政策,明确提出联合文物部门、博物馆、大中小学开展优质文博资源推广工作。

“应加强政策引导,汇聚多元主体力量,指引各级各类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合作组织活动,共建‘大思政课’教育基地。”曹景川说。

让文博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还需要建立专门的思政教师队伍,并加强学科教研。

对此,吴丽认为,应当加强师资力量培训,聘请博物馆专家学者兼职思政课教师,与专职思政课教师互为补充,形成常态化、固定化合作模式,促进教师与专业人员深度交流,更好地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

杨昌义建议,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参观、研学讨论,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研究,常态化举办教学展示活动。

原标题:越来越多学校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引起广泛关注—— 文博资源与“大思政课”如何双向奔赴

标签:

资讯阅读

NEWS

精彩推送

marvell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