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探索“产业孵化+平台赋能”模式
来源标题: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探索“产业孵化+平台赋能”模式
“我们孵化的3款心血管领域首创产品,可快速检测诊断暴发性心肌炎、心梗后心衰、主动脉夹层,目前均处于临床阶段,计划明年上市。”11月7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院长助理王慧中说,武创院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成立仅两年时间,采取“产业孵化+平台赋能”模式,已成功孵化9个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的产学研项目。
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是武创院首家专业研究所,其发展历程也是武创院依托湖北科创供应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武创院作为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重点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链接全球资源 激发创新“裂变”
武创院是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所在地,全力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的“线上”资源集聚与“线下”融合、服务、孵化。
“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以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为依托,让这些资源深度融合、催化和裂变。”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说,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有信心、有能力呵护好每一粒创新种子,让它们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当前,部分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面临“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等问题。武创院发挥体制机制灵活优势,通过支持团队以“现金+知识产权”出资、帮助匹配市场化运维团队和资金等方式,促进多方共投共担,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
“通过与‘天网’资源对接,推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团队‘三支队伍’在武创院平台快速集聚、精准匹配,实现项目落地。”李锡玲介绍,该院还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多方力量,打造“线下”支撑体系,实现“天网”“金网”“政策网”各项资源与“地网”服务无缝对接。
为此,武创院瞄准全领域和全产业链方向,重点聚焦布局湖北省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和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新领域新赛道。
目前,武创院创新体系已汇聚中外院士21人,19家创新单元由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或首席顾问;集聚领军科学家核心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41个,创新创业人才超700人。
赋能创新主体 推动成果转化
2022年9月,武创院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理念,联合产业方——武汉爱博泰克成立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涛担任首席科学家。
该研究所从武创院获得8000万元额度“拨转股”项目孵化资金池,按照“成熟一个、转化一个、孵化一个”模式,接续启动项目。该所致力打造“创新诊疗靶点+生命科学仪器”业务布局,培育孵化一系列突破国内空白、对标国际一流的先进企业。
何为“拨转股”?王慧中介绍,这是指创新早期项目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成果转化项目公司,先以科研课题经费支持,待有市场化融资时再把投入资金转成股份。这样既可以解决早期项目募资难的问题,又实现了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适度回报。
“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武汉正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完善科技金融体制,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局长董丹红说。
武创院正是采取“大胆资本+耐心资本”方式,推动科创成果转化。
“大胆”即指“拨转股”,用来支持更早期的、市场化机构还不愿进的硬科技项目;“耐心”则是引导和采用股权直投、基金投资手段等持续支持,形成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从而更长效支持项目发展。
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