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探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
日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正式签约,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实践基地。签约仪式上,苏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概括了签约该基地的初衷:“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要发挥大学‘强引擎’的引领带动作用,用大学马院之大手牵好中小学之小手,共同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近年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强引擎”作用,与苏州市大中小学协同发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链条”体系中实施教学改革,通过“专题式”设计,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强引擎—全链条—专题式”的教学模式。
同心联动共铸“强引擎”
今年上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们走进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并开展了“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与小学生密切互动,增强一体化意识。本科生华夏在活动中收获颇丰:“这次活动寓教于学,因教得学,学而知教。小友得其学,大友得之习,其乐亦融融。”
依托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省优势学科、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等高校与地方资源,学院充分发挥专业、师资方面的“强引擎”作用,积极与中小学开展师资互派、集智共研等,发起成立“在苏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联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苏州研究院”,主动融入长三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专题学术研讨等活动。
自2017年以来,学院着力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优秀教师培养、思政金课培育、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拓展等工作,共培育了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教学视频入选教育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思政课示范“金课”,教学内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学习强国、人民论坛网等平台展示。学院获批全国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
学院还积极打造“大学—中学—小学”多元力量同心联动的思政育人圈,通过举办研讨会、备课会,探索同课异构、互学共研集体备课新模式,先后组织开展《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大学小学同学百年党史,思政课堂共筑初心使命》等教学研讨,强化学院的“强引擎”作用,跑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加速度”。
衔接整合贯通“全链条”
在与边远地区某学校开展“法治专题”研讨会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蓉蓉指出,要努力实现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多元协同、师生参与常态化的交流、研讨。
学院遵循“统筹设计、分段实施、有效衔接、逐步深化”理念,系统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常态化跨学段交流机制,推行思政课教师互助交流计划,建构起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在纵向上,实现了各学段层层递进、同向发力。在横向上,构建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协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院多次牵手边远地区某学校、江苏省苏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等学校,开展了远程教研互动课堂、系列专题研讨会等交流活动,辐射范围覆盖浙江及边远地区的40余所大学、中小学、地方党校及企事业单位。
学院还举办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国际研讨会、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者论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暨德育名师工作室联合研修活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暨班主任工作前沿问题研讨会、“美妙课堂”教学观摩等国际、国内教研活动,进一步打造“大思政课”教育体系。
精准分层打造“专题式”
“小切口、大幅度、深层次”是设置改革试点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实践需求,设计了民族复兴、民主政治、经济建设、文化自信、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专题,并以此为载体,定期举办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讨和学术沙龙活动。
学院着力建构具有苏州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将课堂搬进园林、博物馆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师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将南京市大金山国防园、沙家浜革命文化、苏州“三大法宝”、苏州红色档案资源等育人资源,拍摄成4000多部微视频,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资源,强化了育人实效。
在教育联盟、研究院等常态化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学院持续推动、深化基于专题式教学的集体备课、集中听课、集智研课、创新实践教学制度,共同推进立体化、混合式的创新模式,为全国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苏州经验”。
四年探索,三年检验,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教育强国发展的目标要求,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大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展现了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的实际举措和现实路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