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讯!消费金融聚力促消费惠民生 聚焦服务“长尾客群”
近日,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完毕,消费金融公司2023年上半年成绩单也随之揭晓。据统计,在31家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约20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情况。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金融力量,今年上半年业绩有何亮点?未来将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
挖场景促消费复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丰富金融产品和减费让利活动,有力支持“扩内需、促消费”目标的实现。招联金融加大减费让利幅度,不断完善价格“惠”商量、额度“慧”商量、还款“会”商量的服务举措。针对不同用户信贷需求,提供免担保、低利率的消费信贷服务。此外,兴业消费金融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优化“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金融产品矩阵和专营架构,增强金融产品体系与居民消费需求的适配性,真正做到让利于民。
得益于消费金融公司的主动作为,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增长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招联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和海尔消费金融营收分别达94亿元、55.37亿元、78.66亿元、10.24亿元,而2022年中报上述4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营收分别为84.16亿元、47.64亿元、57.01亿元、7.69亿元。
通过与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中报数据对比发现,今年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同比出现增长。具体来看,4家公司同比分别增长11%、16.2%、38%、33.1%。与此同时,上述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也保持较快增长。
“今年上半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大消费信贷供给,促进了营收和净利润的提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促消费重点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深挖消费场景,围绕休闲娱乐、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消费场景升级需求,积极拓展与线下商户合作,做深、做细、做精场景消费金融。二是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促消费提质升级。比如,当前绿色消费、托育服务等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金融机构应积极推动业务转型探索,针对老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等不同客群,有针对性地开发消费金融产品,扎实稳健地服务好促消费工作。
不只是消费金融机构营收增长,自去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也在持续扩容。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入局消费金融赛道,加快布局消费金融业务,行业竞争加剧。
上半年,由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建信消费金融开业,并将发力现金贷、场景分期等业务。建设银行在今年半年报中提到,建信消费金融未来也将在助力居民消费恢复和扩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至此,拥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增至3家。从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半年报数据看,2023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37.24亿元,同比增长18.62%,实现净利润为2.82亿元。中邮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32.94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净利润2.5亿元。
叶银丹表示,今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向好,尤其在提振消费市场、拉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消费金融公司业绩较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上半年宏观经济逐步回暖,尤其是各地促消费政策频出,消费保持良好恢复态势,为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消费金融行业融资负债成本进一步降低。近年来,行业中多家机构通过发行ABS、股东增资、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实现多元化融资,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数据赋能降本增效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势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态。数字化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主流趋势之一,已被多家消费金融机构应用于消费信贷领域中。这不仅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
今年以来,大模型成为不少消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亮点之一。众所周知,数据对于消费金融机构而言,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目前,由于业内缺少合适的数据分析师,从而限制了金融机构对数据价值的多次开发利用。针对这一行业痛点,马上消费依托金融大模型破局,发布了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大模型。该模型可直接与AI对话,并自动理解需求、展开检索、生成答复,完成数据挖掘任务。
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全表示,截至目前,马上消费覆盖了所有零售金融行业最典型的6个场景,并且这6个场景都实现了业务的模型驱动、数据驱动,这也是马上消费能够做金融领域大模型的一个先决条件。马上消费的天镜大模型从开始研发,就专注于帮助金融机构以及零售金融企业落地,并产生实际价值,帮助解决零售金融核心痛点问题。
此外,数据的精准赋能,在消费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海尔消费金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将海量用户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一方面精准刻画用户画像,提升用户业务响应率;另一方面对信贷产品进行自动组装和推荐,并通过自动化全链路效果精准评估。”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张西铭表示,依托全流程数字化智能系统,可以精准识别用户,为其定向发放免息券、折扣券等,降低用户资金使用成本,消费金融的便利性和可得性越来越高。
随着居民生活及消费习惯趋于向线上转移,消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逐渐提速。原银保监会非银部数据显示,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放线上贷款2.4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96.17%。专家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凭借金融科技优势,持续创新风控能力,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金融服务愈加便捷。
天眼查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陈倞表示,金融科技作为典型的智慧化应用手段,使得消费金融公司能够扩大服务半径,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消费金融产品的定价风险,提升了消费金融可能覆盖的范围和可得性。消费金融公司对技术极其敏感,在当前海量数据处理场景下,每次的小进步都可能为行业未来运营效率带来大提升。
聚焦服务“长尾客群”
作为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业务特点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不同,而是更加聚焦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及的“长尾客群”。
作为普惠金融的积极践行者,消费金融公司在加大金融供给、服务居民消费的同时,还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的ESG治理强调社会包容性,即让普惠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今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机构开展助农活动,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下沉。中原消费金融联合河南兰考县开展公益助农活动,在中原消费金融APP中上线乡村振兴公益助农专区,通过消费帮扶、大宗团购等方式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拓渠道、找门路。“近年来,消费金融机构聚焦乡村薄弱环节,通过做好乡村金融服务,深度挖掘、服务原来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人群,系统解决城乡、地区之间普惠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了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中原消费金融总经理周文龙表示。
农村地区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战场,而今年正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这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基于此,消费金融要持续精准发力,多元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以平台生态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农增收促振兴。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兼会长许泽玮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切实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就是积极践行ESG原则,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还需要在丰富普惠金融产品矩阵、优化客户体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通过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式践行ESG理念,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