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部门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 甄选制造业等10个重点领域
【资料图】
◎记者 李雁争
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了10个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其中制造业居10个重点领域首位。
《方案》要求,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在汽车、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行业,推动专业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在关键环节的应用。
同时,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专家介绍,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关键指标。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报告,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在2021年的平均值为每万名员工141台工业机器人,中国以每万名员工322台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位居全球第5。
记者从产业上下游了解到,工业机器人产业在2022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同时,产业上下游在技术突破、国内外市场拓展方面积蓄力量,具备拓展应用的实力。高工机器人预测,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增长速度在20%至25%之间。
《方案》甄选的其他重点领域包括: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方案》提出,到2025年,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为实现发展目标,《方案》要求各相关部门、各地方统筹政策、资金、资源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制造业成本不断增加,制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机器人。拓展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有助于解决用工难问题。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利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打造制造强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