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补营养 吃对更健康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近日,由中国营养学会和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本次大会以“可持续营养助力未来”为主题,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营养之道和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及发展趋势。
3类人群需关注叶酸营养状况
【资料图】
我们每天应该摄入多少种营养素?每种营养素适宜摄入多少?
在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期间,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DRIs)正式发布,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营养科学与大众健康关系密切,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营养科学的核心工作。”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为保证健康个体和群体合理摄入营养素,避免缺乏和过量,推荐的每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科学参考值或标准。新版DRIs基于科学性、延续性、专门性、目的性四大基本原则,对不同性别、20个不同年龄组和生命阶段的人群摄入的共70多个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不同参考量进行了修订与确认。
据介绍,新版DRIs为第九版,与第八版时隔10年。与上一版相比,新版DRIs对蛋白质、铁、碘等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进行了修订。以蛋白质为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介绍,以往老年人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与普通成年人相同,新版首次单独提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蛋白质推荐量,其推荐量数值比普通成年人平均多7克左右:对65岁以下成年人,新版DRIs推荐男性每天摄入65克、女性每天摄入55克蛋白质;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男性每天摄入72克、女性每天摄入62克蛋白质。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DRIs建议关注叶酸营养状况。“叶酸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通过膳食获得以满足生理需要。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豆类、坚果类、深绿色叶类蔬菜。”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马爱国表示,不仅是孕妇,一些特殊人群也应该关注叶酸的营养状况:计划怀孕的育龄女性和孕妇,由于自身生理代谢需要以及胎儿快速生长,叶酸的需要量增加,应关注叶酸营养状况,我国建议备孕妇女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每天补充叶酸0.4毫克;老年人因其生理特点及肠道吸收代谢能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需要更加关注叶酸的摄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补充叶酸可降低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及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与上一版相比,新版DRIs增减了哪些其他膳食成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凌文华介绍,本次修订根据我国居民饮食消费的变迁和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保留了原有的植物化学物,并提出了辅酶Q10、甜菜碱、菊粉和谷物β-葡聚糖的特定建议值,有助于指导我国居民通过适当增加这些膳食成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肠道菌群组成,促进肠道健康。
糖尿病患者优选低GI食品
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影响着全民健康。近年来,血糖生成指数(GI)的概念逐渐广为人知,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即低GI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低GI食品是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使血糖水平稳定,不易出现血糖波动的食品,在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方面有重要作用。”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期间,在中国营养学会举办的《预包装食品血糖生成指数标示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会上,该团标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向雪松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制定预包装食品GI的标识标准,明确了适用于标识GI的食品品类及GI食品的判定依据,有利于公众更加准确地了解和选择低GI食品。
“GI概念的提出,让临床医生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数量,更关注其质量。”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刘思敏介绍,低GI食品被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家和临床专家证实对人体有着积极的影响,建议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和超重人群优选低GI食品,有利于控制血糖。
《预包装食品血糖生成指数标示规范》团体标准规定,使用低GI标识的食品除了按照标准方法进行人体GI测量外,还需要满足每份含有至少7.5克碳水化合物或碳水化合物占所有宏量营养素质量50%以上的食品,并能够供应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适用于标识GI的食品类别有粮谷类制品、豆类制品、水果制品、蔬菜制品、坚果和籽类、乳及乳制品、饮料及其他等8类预包装食品。其中,GI值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以下的食品属于低GI食品;GI值大于55且小于(或等于)70的属于中GI食品;大于70的属于高GI食品。
“低GI食品主要规范的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或者对餐后血糖影响比较大的食品,比如主食、水果、饮料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葛声提醒,日常除了选择低GI食物以及采用混合膳食方式控制血糖外,也不要忘记整体的膳食合理搭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烈刚介绍,此次团标是在充分参考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预包装食品种类丰富的特殊性和我国法规而制定的,更适用于我国的情况。
高龄老人体重不宜过低
民间有一句老话叫“千金难买老来瘦”。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来说,真的是越瘦越好吗?
在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期间,多位专家对中国营养学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指南》(简称《指南》)进行了解读。
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毛琛介绍,该指南可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开展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水平的评价和体重管理工作。
“对60—79岁的老年人来说,我们建议遵循中国普通成年人的体质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推荐范围,也就是18.5kg/㎡至23.9kg/㎡;对于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指南推荐的BMI适宜范围为22.0kg/㎡至26.9kg/㎡。”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施小明强调,体质指数是全球公认反映身体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普通成年人的体质指数不适用于高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体重不宜过低,传统上“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观点是错误的。
为什么高龄老年人的BMI适宜范围比普通成年人的要高?
施小明解释,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在健康影响方面,对本土人群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BMI与躯体功能损伤和死亡风险等存在反向关联,即BMI水平越高,高龄老年人躯体功能损伤和死亡风险越低;在测量方面,基于多中心高龄老人队列研究证据显示,与年轻时身高相比,老年人身高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年龄组老年人身高平均下降的范围可达4.3—9.8厘米,若体重不变,因身高下降导致老年人BMI相应增高的范围可至1.2—2.4kg/㎡;此外,老年人吸收能力下降,且常伴随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高BMI可能反映了老年人的营养储备情况,能够避免或延缓因健康状况恶化所致营养不良的发生。同时,如果发生跌倒,脂肪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轻高龄老年人失能的发生风险。
“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态势,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机体退行性变化导致低体重现象普遍,增加高龄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发病及死亡风险。”施小明介绍,制定高龄老年人的BMI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标准,不仅填补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标准的空白,也为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高龄老年人达到目前成人BMI适宜范围较为困难,因此对于这类人群需要采取个体化体重管理策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介绍,指南给出了相应的体重管理建议:对于BMI处于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宜维持当前体重水平,避免体重进一步降低;对于BMI低于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宜采取措施避免其体重进一步下降,可适当增加体重;对于BMI高于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宜维持体重水平稳定,避免体重进一步增加或降低。
《指南》建议,对于能自主进食且BMI在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鼓励保持健康膳食习惯,坚持食物多样性,减少不必要的食物限制;宜食用质地细软易吞咽、营养素密度高和能量适宜的食物。
赵文华强调,应对高龄老年人加强健康管理和家庭照护,使其定期参加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建议密切关注其身高、体重的变化。高龄老年人每年至少要测量一次身高、每月至少测量两次体重。同时,要保持规律的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提倡高龄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参与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链接
亚洲营养大会由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发起,每4年举办一届,旨在鼓励亚洲国家和世界各地营养和食品领域研究人员、科研机构等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已经成为分享营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营养科学及公共卫生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推动营养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国营养学会于1985年加入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自本次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后,中国正式成为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主席国(2023—20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