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亮点!更多养老服务资源聚焦 北京将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
近年来,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首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9月25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相关情况。据了解,本市将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
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
(资料图片)
“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和高龄自理老年人。这些“老老人”的养老服务是刚需之刚需,也是养老工作的重点之重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老人’保障好了,养老工作就兜住底了。”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为努力破解“老老人”的服务保障难题,本月初,市委深改委已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据了解,本市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主要思路是: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2256家养老助餐点建成运营
郭汉桥表示,近年来,本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本市已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
今年,本市还将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据了解,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等功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截至9月20日,已完成验收60家,建设目标完成过半。
1060个老旧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
郭汉桥介绍,本市从老龄工作实际出发,稳步提高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全面创新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模式,积极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模式”。
近年来,本市持续开展全国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东花市南里社区等93个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本市不断提升老旧小区适老化和无障碍水平,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市属老旧小区达1060个,另有600余个项目正在施工中,惠及老年人群约150万人。
据介绍,本市老楼加装电梯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和总结提炼,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市住建委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了“一户申请就启动、达到比例就确认、协商一致就开工”。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累计加装电梯4263部,受益居民约5万户。
年底前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王小娥介绍,目前全市已有595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比例达到98.7%。全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
目前,全市65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服务,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提前2周向平台预留30%以上号源。
针对失能、手术以后以及老年人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服务需求,北京还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目前已有19家康复医院、21家老年护理中心、12家安宁疗护中心完成转型。今年年底前,北京还将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和8家安宁疗护中心。届时,全市将实现“三个一”:每个区至少要有一家康复医院,每个区至少要有一家老年护理中心,每个区至少要有一家安宁疗护中心。(记者 王琪鹏)